環境熱評 | 花錢買教訓不是好辦法
背靠鳳凰山,出門就是海,擁有私人游泳池,院子里有海底溫泉,每套售價高達數千萬元,項目總投資達5億美元,41棟別墅總價超過20億人民幣……自2014年開盤后,涵碧樓酒店及別墅群“海上莊園”就成為青島高端酒店、別墅的代名詞。但這樣奢華獨特的別墅,業主再也無法享用了。3月25日,41棟別墅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被夷為平地。
近年來,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海岸線保護問題。斥巨資建成的別墅因違規問題被拆除,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來,這表明了當地海洋生態治理修復的決心和行動力。
對涵碧樓別墅群進行拆除,目的是恢復海岸帶的自然生態功能和生態岸線的公共屬性,從青島治理修復海岸線相關行動的發展進程來講,不能說突然。但眼看著價值數千萬元的海景豪宅,成了侵占海域資源的違規建筑被拆除,還是有人會問:這樣做值得嗎?筆者認為,回答這個問題,需要認清幾個關系。
認清人與自然的關系。青島涵碧樓在建設時追求的是“天人合一”,融入海洋,延伸入海的別墅群利用天然礁巖建造,但最終“成也礁巖,敗也礁巖”。人與自然、建筑與自然難道真的無法“天人合一”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真正的“天人合一”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、休戚與共。我們應該摒棄的是打著秉承渾然天成的旗號,實際上卻破壞了生態環境的行為。僅在青島一城,與涵碧樓項目類似的還有星光島和維多利亞灣建筑群。越是環境優美的地方,人們越希望去占領、去開發,卻時常忘記人類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應是有限度的,生態紅線是不容許逾越的。在對自然環境違規開發之后,看起來是對優美自然環境的一種擁有,實際上卻失去了最寶貴的自然風貌和生態功能。與其用藝術設計達到返璞歸真、融入自然的效果,不如從一開始就對自然加以尊重,讓自然生態環境擁有必需的空間。
認清私人和公共、局部與整體的關系。售出的別墅是私人產權,而自然環境是公共資源。這次拆除別墅群,就是讓海岸環境從少數人手中回到公眾手中,恢復其公共屬性,海岸生態環境得到了治理,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得到了維護。對涵碧樓別墅拆除的影響,不能簡單只從經濟賬來考量,更要算算總體賬。青島海岸帶恢復以及保護工作工程浩大,面臨諸多挑戰。在這樣的情況下拆除地標性項目,對整體海岸帶治理可以起到巨大的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。
認清經濟價值和自然生態價值、眼前與長遠的關系。在涵碧樓拆除問題上,有人在要地標還是要海岸之間產生了“選擇困難癥”。實際上,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兩者不是對立的。從過去發展的老路來看,開發海岸帶的經濟效益高于在環境上付出的成本,而如今,保護好海岸線,利用好其生態價值、旅游價值,帶來的收益已經遠高于商業開發。近年來,不少地方把當地生態環境優良之地當做招商引資的重要砝碼。生態保護讓位給經濟發展,為了經濟利益不惜犧牲生態環境,這條老路如今已經行不通了。只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、樹立起生態紅線意識,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,才能讓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走得長遠。
認清過程和結果的關系。與以往弄虛作假、違法圍填違規操作、肆意破壞搞建設的典型案例有所不同,青島涵碧樓項目最初的審批合法合規,但由于建設過程中實施了海岸線施工、回填,對礁巖造成一定程度破壞,如今又被依法拆除。這提醒我們,項目建設即使通過了審批,但在建設過程違背法律法規要求,也同樣會受到處罰。在項目的前期、中期、后期,生態環境保護都應當被重視起來,否則將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遺憾。涵碧樓在很多人看來不僅是建筑,也是一件海上藝術品,如今別墅群被拆,的確讓人嘆息。要杜絕此類現象發生,一方面要把以前的遺留問題解決好,另一方面要用法律法規“看好羊圈”,對項目全過程實施嚴格管控,在項目之初就用綠色發展的要求指導行動,不讓遺憾重演。
目前,《“十四五”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》編制工作正在有序開展,將努力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改善,加快建設水清、岸綠、灘凈、灣美、物豐、人和的美麗海洋。可以預見,嚴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大勢所趨。如今,涵碧樓已成為一個警示的樣本:不要事后再問當初這樣做值不值,而要在觸碰生態環境紅線之前先問一問能不能。